农民日报:中国腹地的三农新景观——超大武汉基地发展纪实
武汉位于九省通衢之地,深处南北交汇的中国腹地。就是在这里,超大集团用两年时间,建造了一片交融着传 统产业远古韵致和现代企业清新气息的三农新景观。工厂化模式的大型温室大棚规范整齐,一望无际。大棚内一畦畦 茄子、毛豆、西红柿丰收在望。全球化网络的农产品营销实现了由实物营销向电子商务的转变。由地区活动向全球化 、网络化、现代化的转变。
产业:传统农业实现工厂化
面对国际市场日益严格的高标准,我国早期农业产业化实践中简单的订单农业模式正在受到挑战。如何建立起 更有效的产业链条,使农民的生产适应国际化经营的新局面也就成了为摆在龙头企业面前的一个现实的问题。一个“ 涉世不深”绿色产业的民营企业——超大现代农业,面对全球化竞争态势,如今正在变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积极带 动中国农民致富,提升农产品高附加值的新“桥梁”。
正值春耕备耕时节,笔者来到湖北省超大武汉基地,一块赫然写着“超大龙王咀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大牌子 映入眼帘。农民们春耕生产的热情处处洋溢。只见类似工厂化式的大型温室大棚规范、整齐、一望无际。温室大棚内 ,一边是郁郁葱葱,一边是沟渠相连。大棚内一畦畦茄子、毛豆、西红柿丰收在望。
服务农民,让农民得到实惠,在与农民攀谈中,笔者发现这样的观念在基地生产中又有新的体现方式。每亩地 以一定数额的价格,把农民的承包地“反租”过来,再包给农民耕种。农民按照企业的规划、种植标准,在土地上种 植特种蔬菜,再按企业保护价出售农产品。这样的“反租倒包”的新模式在ty8天游登录线路中心湖北省武汉分公司的当 地农民的实际操作中受到了极大欢迎。据了解,“反租倒包”的实质在于,企业以其对市场的透彻了解帮助农民及时 调整农业结构,形成农业产业化而使农民和企业双方获益。
在加工厂区蔬菜品种迥异,一个个黄瓜绿的、红的、黄的交相辉映。总经理陈代义介绍,企业与农户建立的反 租倒包关系,使基地作物通过农民顺利实现规模化、基地化的种植。在企业的技术指导下,农民们更加放心种、放手 种。在规范整齐的大棚A内,正在为大番茄“点花”的农民罗素珍告诉笔者,所有承包产品企业全部按照等级回收,一 级品大番茄单重必须大于80克,二级品单重必须大于50克等等。通过反复的培训和实践操作,他们已全面掌握了企业 种植标准和种植模式。现代化的生产对于他们应对大面积的高优农业生产大有脾益。现在,经过企业培训后,农民们 说感觉更像是在工厂上班。采访中,不少农民工人高兴地表示,通过这种模式生产,面对农产品种植高标准他们把握 得更加熟练。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不到两年的大规模、标准化的农业基地建设发展令人始料未及。就是这么短短的时间,记 者所到之处处处感受着基地农业工厂化的生产操作。统一的技术、统一的标准在这里随处可见。笔者在田间地头查看 时,附近村民陆续赶来,村民们很热心地说起不久前这里土地的变化。从引进“熊蜂”取代人工授粉,到大棚作物温 度的控制,农产品病虫害采用黄板、防虫网等措施,这些实实在在的技术环节不仅提升果蔬授粉效率与果实品质,还 为大规模企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基地片区负责人介绍,通过反租倒包,农民们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笔者在基地之间感受到,通过实施新的体制,使得“效益”取代“产量”正成为基地人全新的行动纲领,也成 为当地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价值观”,田野从这里开始变得“与众不同”。正是因为有别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先进 的科学技术做保障,农民们生产积极性始终有增无减。
田野:从“单色”走向“五彩”
推开类似车间的温室育苗大棚,宽敞的大棚内,育苗床里绽放着片片新绿。总经理陈代义告诉笔者,作为基地 种苗繁育中心,基地紧紧依托总部资源及战略,目前已为基地培育出数百种具备一定竞争优势的瓜果蔬菜品种,形成 了自有品种的推广体系,许多品种在基地已实现大面积种植。
恰逢全国种子经验交流会在超大武汉基地现场观摩会召开,这里吸引了来自全国种子开发商及相关科研单位的 育种专家的眼球。一位来自海南的种子开发商王先生对武汉基地开发的西兰花、甘蓝、大白菜等系列优势品种产生浓 厚兴趣。他说,基地具备了先进的研发技术,集团根据市场、顾客制定品种研发战略,在市场具备相当大的潜力。然 而,对于广州良种研究站王先生来说,超大面向全球所建立的大规模的育种站更富有新意。他认为,超大利用现代化 科研手段,不断培育、改良和引进适合我国不同地区种植的新品种,同时利用全球化销售网络让不同品种走向世界。 这是富有新意和创造性的。据统计,在这次观摩会上,许多客户抱着浓厚的兴趣愿与企业建立各种合作关系。
靠着过硬的科研技术和领先的集团战略理念,在短短时间内分公司整体水平大大提升。其实,面对国际市场, 基地表现始终不俗,从一开始基地就已培育出在全国具备生产优势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了强大的育种能力。许多品种 被国家、省部委推荐为重点推广品种。
呈现新的气象。在基地,再老的庄稼把式也不敢说“农田里的事情我了如指掌”这样的大话了。相反,越来越 多的老农走进基地大棚往往禁不住发出串串疑问:这满地的稀奇古怪,种的是什么?冬天结西瓜,春天出生菜。老土 地长出新花样,旧枝条结出陌生果。这里农产品中遍地已是“新闻”!一位基地的农民感叹,新鲜玩意多啦!类似西 红柿成了“小葡萄”,小葡萄又大成“西红柿”的现象层出不穷。
在育苗大棚,一盆盆大黄瓜、小黄瓜争齐斗艳,负责人张场长指着一盆盆各色的黄瓜说,这些品种将出现在今 年的湖北省农产品展览会上。笔者仔细一看,只见这些品种有的一指长就长起了果实,许多枝蔓上花儿朵朵绽放。陈 经理介绍,依托超大现代农业种业公司,基地现在不仅拥有庞大的种质资源库,为了加快育种进程及品种选择的多样 化,一系列适合我国不同地区种植的优质农作物及瓜菜新品种正在源源走出试验示范田。
人才:由“区域化”变“全球化”
一块写着“超大北方基地人才培训中心”在基地门口分外醒目。人才的重要性,基地从未忘记,也从未忽略。 基地实验场地里,我们碰到了一群从学校刚出不久的年轻技术员,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写着他们对于这寸事业的执着和 追求。作为基地培训班的学员。他们除了从事生产外,还要结合实践承担一定的理论课题研究,与班级的老师、农业 方面的专家一起共同完成探索这块天地的任务。浓浓的学习氛围,也让工作在基地的每一位员工唤起了创业的饱满激 情和渴望。
徜徉在园区,从基地大棚到加工车间,每一处无不浓缩着基地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这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在培训班门口一块黑板上,记录着每天的农事情况,根据天气,根据生产情况,黑板上均详细地记录着各种解决方案 。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仅有刚刚毕业的农业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来自过去耕耘在祖祖辈辈的土地上的农民。正是通过 培训,他们对种地又有了重新认识。从整地定植、整枝吊蔓到采收等各环节,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栽培技术要点和病 虫害防治,经过培训,更多的是有了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依据。培训班的张老师告诉记者,培训班以多渠道、全方位的方式为企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一大批乐于奉献、精通专业、经验丰富的高素质的队伍不断组建。
谈及人才的建设,陈经理告诉笔者,只有实现了人才的最大化,才能获取利润的最大化。仅仅因为这句简短而 不简单的企业理念,企业发展的步伐从来稳健。对于未来企业建设之道,郭浩强调,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企业 只有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大胆引进适应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组成“企业的国际化家族”,才能真正搏击世界市场 。
事实上,不光是基地,从生产一线到企业高层领导,人尽其才的用人理念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发挥着长远的 效应。
路径:对接大市场、实现网络化
春色满园,站在基地路口,迎面空气清新逼人,园区渠港相连,林路辉映。良好的地理优势为基地的发展奠定 良好的基础。陈经理介绍,基地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土层深厚,是湖北省最大的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陈经理 强调,不久的将来,超大向农产品国际化迈进的步伐将大大加快。基地具有明显的体制创新优势、区位优势,在物流 方面,湖北省武汉基地地处华中地区,基地所在省份京广、京九、焦枝和两条国道纵贯南北,横穿东西,长江、汉水 贯穿全境,自古以来武汉市就是全国的商品集散地,也是辐射全国的重要物流中心之一,基地将充分整合各种资源优 势,打造“超大品牌”,是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战略选择。未来,依托独具优势的地理优 势,一个全方面、多层次、大循环、大流通、网络化的市场流通新格局在这里全面铺开,基地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就 是这样从这里走向国内大中城市及欧美和东南亚市场。
2003年,在湖北省农产品展示会上,产自基地的一批批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客商们的目光,然而对于客商来 说,集团建立的大客户网络通道所带来的便捷服务至今印象深刻。利用网络,基地农产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展 示,即对农产品信息进行采集、加工、维护,在集团网络“大客户通道”中发布,为农产品客户提供综合配套的服务 的同时,还引领农民按市场需求,用科技新标准生产质优物美的产品,产生立竿见影的效益。基地快捷准确的农产品 供求信息,发布、查询产销信息,信息沟通、电子商务和农产品网上购销洽谈等方面的优质服务从此大步迈进。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搭建网络平台,发挥农业信息网络作用,建造永久的农产品网上展示、网上交流平台,基 地为广大客商了解武汉基地开辟了新天地,农产品购销双方也架起一座网上交流、交易的大舞台。超大集团总裁郭浩 表示,农产品营销实行全球化网络的布局,它标志着集团已从传统农产品展销由过去实物营销向电子商务的转变,由 地区性活动向全球化、网络化、现代化方向大大转变。一座通向世界新桥梁的农产品营销方式就这么悄然崛起。
在这个基地,园区内车辆来回不停,货车、菜车来回穿梭,一派繁忙的样子。在一筐筐蔬菜上笔者留意到,每 筐蔬菜均有一个标识卡,上面明确地显示着采收时间、地点、产品名称。在这里,蔬菜标准化、信息化的建设痕迹随 处可见。正在采收甜椒的农民于西忠说,从播种到采收一点都不能马虎。正是因为企业实施严格的质量标准,使得产 品在产前占多少地、施多少肥就已经是一清二楚了。在采访中记者留意到,其实不光是种植,就连采收后产品重量的 多少也是毫厘不差。在大棚D区农民陈珍指着刚刚采收完的菜心爽朗地告诉记者,用不着称,筐筐都是30斤。记者仔细 观察了这些菜心,它们不仅长短一致,就连粗细大小也不分彼此。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因为生产的每一环节涵盖了 标准化的方方面面,得出采收后的产品与产前一致当然也不足为奇。
走进这里的土地,已难觅稻粮的踪影,遍地红的、黄的、绿的蔬菜色彩缤纷绚丽。过去祖祖辈辈的“粮仓”早 已演变为集种苗、试验、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每一位从外地来到基地的人们都能感受到扑 面而来的现代农业气息。陈经理告诉笔者,基地建设始终离不开当地省委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当地政府以“举超大旗 、打超大牌”的口号积极扶持企业发展。笔者从基地了解到,分公司所在区领导多次到园区召开协调会,在基础设施 、林网建设乃至未来规划建设等方面予以大力帮助和指导。从此,一个以国际化大型农业基地为目标的建设开展得如 火如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农业等领导多次到基地调研时也对超大规模的建设和发展模式给予 了高度赞赏。采访即将结束时,从基地传来消息,一个以建设打造大型现代化加工园区正在紧密筹建。
为了对接大市场,实现“超大”品牌之梦,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始终紧紧依托总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引进先进 的技术、管理和资金,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无疑这些举措对于企业加快国际化步伐,实现国际化企业的不断跨越。